添加人:admin 发布时间:2009/10/24 14:26:34 来源:中国动力设备网
为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贯彻落实2009年教代会校长工作报告的精神,加强我校可再生能源学科建设,做好可再生能源学科发展规划,明确可再生能源学科战略发展方向,整合全校资源,推动可再生能源学科超常规发展,3月19日、25日,在学科建设办公室和科技处的大力支持下,由学科建设办公室和科技处主办,可再生能源学院承办,召开了我校可再生能源学科建设研讨会。以此次研讨会为契机,作为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学习调研阶段的一项重要内容,可再生能源学院围绕“立足新起点、谋划新发展、推进高水平大学建设”的主题,开展了“可再生能源学科建设规划调研”,并将形成调研报告作为此次活动的一项成果。研讨会分为4个学科小组,分别在4个分会场进行。一、水文、水电学科小组中国风电材料设备网水文、水电学科小组邀请了北京师范大学特聘教授、水科学研究院副院长徐宗学教授、清华大学河川枢纽研究所段云岭教授。杨勇平副校长出席了研讨会,研讨会由王丽萍教授、吕爱钟教授主持。 中国风电材料设备网会议分两部分进行:3月19日上午,邀请北京师范大学特聘教授、水科学研究院副院长徐宗学教授作了“水文学科发展:进展和展望”的报告,详细介绍了水文学科未来10年的研究项目,对水文学科的发展趋势进行了展望,针对我校水文学及水资源学科发展战略进行了深入讨论,对我校水文学及水资源学科发展的侧重点及教学条件建设提出了宝贵建议和意见;3月25日下午,邀请清华大学河川枢纽研究所段云岭教授作了题为 “环境友好型水力水电枢纽建设技术研究” 的报告,对水利水电学科发展建设规划进行深入研讨,凝炼出了“以重大成果和人才培养为目标,以重大项目为依托,对主导方向保证其稳定发展,保持优势;对特色方向加速发展,提高竞争力;鼓励新型交叉学科发展,开发新的增长点,潮流”的学科发展方向。二、风力发电学科小组风力发电学科小组邀请了沈阳工业大学风能技术研究所所长、风电专家姚兴佳教授、北京校部康顺教授、李庚银教授、芮晓明教授、刘永前教授,保定校区王璋奇教授、程友良教授以及相关专业的教师。副校长杨勇平教授、校长助理尹成群教授出席了研讨会并发表讲话,研讨会由田德教授主持。上午对风力发电学科今后二十年的发展方向及目标规划进行研讨,主要针对学科规划目标、学位点建设、科学研究方向、条件建设、师资队伍建设等进行了富有成效的讨论,进一步明确了今后学科的发展方向和发展目标;下午邀请了沈阳工业大学风能技术研究所所长姚兴佳教授做了关于风力发电的发展历程、现状及趋势的报告,姚兴佳教授结合自己多年的科研工作经验和切身体会,介绍了沈阳工业大学风能技术研究所研究历程中积累的丰富经验和目前风力发电的关键技术进展,并在人才培养、队伍建设、平台建设等方面为风力发电学科建设及规划提出了宝贵意见。风电材料设备杨勇平副校长对研讨会做了总结,他指出:学校风力发电学科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果,面临着非常好的发展机遇,但是我们必须结合自己的优势,明确主攻方向,在风力发电行业树立具有华电鲜明特色的旗帜。三、太阳能学科小组太阳能学科小组邀请了中国科学院半导体研究所陈诺夫研究员,北京校部韩民晓教授、马卫华教授、冼海珍副教授、侯宏娟博士,保定校区周国兵副教授、崔映红副教授等专家学者。研讨会由姚建曦副教授主持,杨勇平副校长出席了研讨会,并与专家学者进行了热烈的讨论。研讨会上,可再生能源学院太阳能研究所所长姚建曦副教授向专家介绍了我校太阳能学科的现状、发展目标和未来重点的研究方向;陈诺夫研究员、韩民晓教授、马卫华教授、周国兵副教授、宋记锋博士分别做了专题报告,从光伏发电的意义、目前太阳电池的水平、太阳电池的发展趋势、应用前景、太阳能并网运行系统的优势和意义以及对太阳能光伏产业发展的政策支持等方面,对太阳能领域的研究热点和未来的发展方向进行了研讨, 对可再生能源学院目前开展的单轴、双轴太阳跟踪聚焦系统和拟开展的研究方向进行了深入探讨。通过本次研讨会的讨论,进一步明确了我校在太阳能光伏方面将重点开展的研究方向,对我校太阳能学科建设发展规划进行了完善和补充。四、生物质能学科小组风电材料设备生物质方向邀请了机械研究总院陆辛教授,保定校区阎维平教授、陈鸿伟教授,北京校区刘宗德教授、刘石教授等专家学者对生物质学科发展进行了研讨。研讨会由董长青副教授主持,校长助理尹成群教授和科技处处长胡三高教授出席了会议并与专家进行了热烈的讨论。研讨会总结了我校生物质学科的现有优势,分析了生物质学科在科研、学术队伍建设、实验室建设和人才培养等方面存在的不足,进一步明确了生物质学科的发展目标,确立了生物质学科今后将重点开展的生物质高效低污染燃烧等6个研究方向,深入讨论了生物质学科建设发展规划中团队建设、人才培养和实验室建设的目标和预期取得的成果。通过举办可再生能源学科建设研讨会,各学科进一步明确了学科发展方向,加强了与校内外相关领域专家学者的联系与合作,整合了学校的资源,为进一步完善可再生能源学科建设规划,实现可再生能源学科可持续发展创造了良好的氛围。